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高效课堂”岂可盲目推进

“高效课堂”岂可盲目推进

2016年12月08日 21:23:08 访问量:4572

日前,笔者观摩了一次“高效课堂”大赛。本次大赛规模空前,有57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近百名教师参加了看课和评课活动。然而,透过热闹的表象,我发现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警醒。

  对“高效课堂”本质的认识偏差。目前一些地方把“高效课堂”当作教育目标去宣传和灌输,大有用“高效课堂”替代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之势。在我看来,“高效课堂”只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课堂技艺改良的成果,将之无限放大,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实非常幼稚,有可能造成教改的“泡沫”和教学成果的“虚伪”。

  将“高效课堂”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高效课堂”在我国经过各种演绎,逐渐概念化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形的预设与束缚。其预设潜台词是:以前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一些教师甚至把“高效课堂”视为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立面,进而轻率地抛弃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有效做法。时下教育界喜欢追逐时髦概念的潮流,给很多教师带来不自信,使教师不能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反思和有效继承,从而失去了改进自身教学方法的信心。

  盲目套用某些“高效课堂”模式。目前,所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一些区域、名校和名师都在宣扬自己的模式,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对模式的“盗版”现象。例如,某些学校每门学科的每节课都要进行分组,每节课都要安排学生讨论。这种不切实际的照抄照搬,必将导致课堂教学走向僵化。

  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一些学校引进模式时,往往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方法,盲目照搬,造成所学模式和自身实践的错位;削足适履,让本校去适应模式,不顾一切地把教师往模式里赶,命令教师必须接受和应用某种模式,这无疑违背教学规律。学习某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思考模式,让模式本土化,而不是用别人的模式改造自身实践,或者凭一时冲动盲目上马。借鉴模式的正确方式应是借鉴其思想智慧,学习别人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套用模式的操作环节。引进模式要把模式当作引子,引导教师用智慧去教学,用思想去教学,用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入理解去教学,最终摆脱模式的束缚。

  评价“高效课堂”时重“教”不重“学”。关于“高效”的标准,不同的评价者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教育方面的“高效”一词无法用单一的指标来表达,在课堂展示时上课者和评课者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某些教学模式环节的执行上。本次课堂大赛仍然将某些设定的教学环节是否齐全作为评价标准,最终的评价还是落实到了“教”上。其实,“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的“学”,“高效课堂”的评价应重点在“学”上,而不仅仅是“教”。如果依然评“教”,我们就会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评“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导学、自学和小组学习。导学就是教师引导学习,关键评价的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还要评价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能形成梯度,能否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地掌握重难点。自学也称“独学”,也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导学案中的基本内容并找出疑难问题,为下一个环节的合作学习做准备。对自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者是否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将自主学习视为一个有益的学习过程并为此努力;是否对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评估;是否能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小组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合作学习”。主要评价小组的合作气氛,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平等、尊重、协作、互助及有秩序地开展活动;还要评价个体成员的参与表现,即个体与团队的默契程度以及各成员之间对学习成果的分享;同时还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即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合作素养是否提升、集体意识是否形成等。总而言之,对课堂是否高效的评价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课下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而不能仅仅是下课铃一响,在评价表格上勾勾写写几分中就完事大吉。

  教育是个慢过程,有着复杂的内在规律,“高效课堂”的倡导与实施也是如此。在“高效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各学校切不可盲目效仿,也不可急躁冒进,而要结合本校实际、教师实际及学生实际稳步推进,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本土化。(作者:秋平,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9日第10版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