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为了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培养好下一代,具有远见卓识的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对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他们委派边区政府的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同志,在四合台的老庄河(今林镇乡)借用群众窑洞三孔,于3月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霍建德同志任校长,高敏珍任教员,有学生10多人。
同年4月,由于国民党地方军与谭世麟任司令的庆阳陇东民团兵分八路,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围剿”,迫使列宁小学停办。
7月,刘志丹、杨森率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英勇反击,九战九捷,一举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学校又在闫洼子恢复开办。
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的荔园堡宣告成立,列宁小学又迁移到转嘴子(现址)。霍建德任校长,妇女委员长张景文接替高敏珍任教员。在蔡子伟同志的具体领导下,他们与村主席马振元一道,动员转嘴子张建堂、乔维孝献出庄基一处(瓦房三间,窑洞三孔),扩大了校舍,并上门入户,动员南梁地区贫苦农民的子女入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有学生46名。
列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体育、歌咏。教材都是按照华池的风俗民情和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编写的。如当时的国语课就有:“马克思是谁呢?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他终生领导着我们穷苦人革命,还把穷人革命的办法指示出来。”他们结合实际,一面教文化课,一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经常上集市,下村庄,向群众宣传“闹革命,打江山,穷苦人儿把身翻,要想把穷根剜,跟上红军上前线”等革命道理。“穷苦大众一条心,跟上红军闹革命,打土豪呀分田地,穷人能过好光景,嗨嗨呀呼嗨,穷人能过好光景”,这首歌就是张景文同志教给荔园堡群众的一首革命歌曲。
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等边区领导经常亲临学校讲课、作报告,关心过问学校的各项工作。1934年秋,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学校的笔、墨、纸等教学用品非常困难,霍建德将这些困难如实汇报给蔡子伟后,得到刘志丹、习仲勋的高度重视。刘志丹从陕甘边军事委员会的经费中挤出三十元送给列宁小学作经费,习仲勋又从边区政府的办公用品中挤出笔、墨、纸送给学校,解决了学校教学的燃眉之急。在边区政府的重视和关怀,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到1935年春,列宁小学的学生已发展到六十多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