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列校 > 未来导报:“红色”沃土上最美的“红色教育”

未来导报:“红色”沃土上最美的“红色教育”

2017年06月17日 10:01:29 访问量:1692


走进华池县列宁学校——

“红色”沃土上最美的“红色教育”

□  记者  马绮徽  见习记者  高文博 文/图

一路往华池县南梁镇驶去,路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头顶蓝天白云不断向后掠过。眼前山顶上“南梁”两个大字愈发清晰。采访车缓缓停靠在路边一座古朴的校门前,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华池县列宁学校。这所由*****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发展。

如今,这所九年制学校不仅成了“南梁精神”传承发扬的主阵地,也成为华池县的“红色教育”基地。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这所学校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将“南梁精神”融入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县乡村学校的标杆。


环境育人

每个角落都有“红色”烙印



轻轻推开学校朱漆刷过的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的人物雕塑,雕塑主体是一位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教师,身旁的两位学生正拿着课本,和女教师一起眺望远方。这位女教师就是1934年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会委员长的革命先辈——张景文。

雕塑正后方是长长的石阶,扶着富有年代感的雕栏拾级而上,每走一步,仿佛都更接近学校在那段战火岁月中的办学历史。石阶尽头,一座宽敞的院落出现在眼前,这是当时苏区建立的列宁小学旧址,如今被完整保留在校园里。

走进当年学生们上课的教室,斑驳的黑板、破旧的木桌当讲台,土台子就是课桌,台子上有一根木棍和一盒沙土,那是当时学生们学写字的“纸”和笔。“我们经常在班队活动和纪念日来这里参观,老师还带我们感受在这里上课的感觉。对比过去的教学环境,我们现在真的很幸福,也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学生曾乙益说。


采访时,偶然遇到几位从陕西远道而来参观列宁学校旧址的老人。其中一位姓高的大爷告诉记者,他和几位“老伙伴”专程来南梁参观,听说旧址就建在当地学校,一定要来看一看。悄悄走过教室,不打扰正在上课的师生,高大爷静静地走进旧址院中。“新建的学校保留旧址,这样的设计规划很好,能带给师生直观的教育引导,今昔对比,我们才更明白要珍惜的是什么。”高大爷说。

站在石阶放眼望去,道路两旁的“将军苑”和“思齐苑”,是两个花园般的校园区域,大大的花坛后是窑洞样式的教室和办公区。在列宁学校,抬眼看到的每个区域、每个角落,都有“红色”故事和浓郁的“红色”育人气息。

“我们共有22间窑洞式的教室,是在学校改扩建项目实施时特意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师生能够在每天的工作、学习中,回忆起那段岁月中的不易,从而更加努力、奋进。”校长柴建平说,“校园环境处处有‘红色’烙印,这样浓郁的育人氛围比任何教条都管用。”


多彩活动

处处营造“红色”育人氛围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如何才能结合‘红色’主题,将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一直在探索。一封意想不到的来信,让我们定下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柴建平向我们讲起了这封信的故事。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学校调研,了解到学校的办学历史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调研结束后,当列宁学校师生还沉浸在激动的心情里时,学校收到一封信。“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得知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又取得新的成绩……”一口气看完了来信,终于知道这是习近平同志关注学校发展,信中他要求学校“发挥独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对列宁学校师生来说,这封信是莫大的关怀,也是极大的鞭策,更是对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激励。

因此,学校结合当时的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确立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也让学校新时期“红色育人”理念有了总纲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学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每学期收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每学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学期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每学期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每学期学讲一个“红色”故事,每学期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每学期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

“这些内容都是很平常的事,但贯穿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坚持下去肯定有不错的效果。”柴建平说,不止这10项内容保障,学校还制定出了《华池县列宁学校红色教育三年规划》,进一步完善《华池县列宁学校“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南梁精神”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及时补充《学生社团工作章程》和“红歌演唱”“校园腰鼓”“红色剪纸”“经典吟诵”等校本课程开发和完善,并且尝试把社团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拓展课程,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自信心。

“学校活动很多,孩子的成绩反而提高了不少。现在每天回家,她会教我们唱红歌,还会给我们讲许多‘红色’历史故事,她还是班上的小讲解员,在南梁纪念馆给游客讲解我们当地的革命故事,我特别自豪。”四年级学生白羽彤的母亲张莹女士说起自己孩子的变化,自豪不已,连说这都是学校“红色教育”的功劳。



精神传承

在“红色”力量的引领下前进


在“红色”环境和“红色”课程体系的引导下,如今的列宁学校,每个师生都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奋斗。

对于2009年调入学校任教的王玉宝来说,列宁学校让他的职业生涯有了一次升华。“到学校后,我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教职工团队非常敬业,每个人都默默奉献,是真正团结在一起的一个集体。”王玉宝说,自己每天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每位教师都努力在提升专业素养,每个人都很关注学校发展,遇到什么事儿,哪怕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都会主动去想、去做。”

“教师也有一颗红心,那就是兢兢业业工作,真心去爱每个学生。不仅是学生,对教师而言今天的工作环境一样值得珍惜。这是我来学校以后最真切的感受。”王玉宝的话道出了全校教师的心声。

七年级学生雷敏,过去在家是个被娇惯的“小公主”,任性的她让家长很操心。有一次,学校组织了“重走长征路”活动,老师带着学生们模拟当时的情景,通过“小长征”之行,让学生们感受红军长征时的艰辛,再通过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感受今昔的来之不易。让母亲白彩莲感到意外的是,在家连扫帚都不拿的女儿,居然坚持着走完了全程。悄悄跟去,她看到女儿即便在模拟匍匐前进的环节时,一样咬着牙坚持下去。那天回家,女儿兴冲冲地跟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而从那天起,雷敏有了巨大的变化。

雷敏的变化就是该校学生的真实写照。学校的学生也都在各种“红色”教育活动中,悄悄改变着。

“我们将发挥地域优势,借鉴先进经验,发挥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职能作用,在‘红色’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柴建平说。



“红色”教育

扎根少年心


□  记者  马绮徽 见习记者  高文博


第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亲眼见到习近平爷爷,第一次激动得睡不着觉……诸多个“第一次”,两年来反复出现在列宁学校五年级学生刘芳秀的脑海。也正是这诸多个难忘的“第一次”,让刘芳秀成了学校的“小明星”,也彻底改变了这个曾经胆小、羞涩的小姑娘。

刘芳秀回忆着,刚从北京回来的那几天,她成了同学中的“小明星”,大家常常围着她,让她讲讲自己的见闻。一开始,她总是低着头,盯着脚尖,一句话不说,小脸渐渐就红了起来。“我也想把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可是我害羞,说不出话来。”刘芳秀说。

为了改变自己,刘芳秀在内心给自己打气,后来几天,她会微微昂起头,开始小声讲起在北京的事儿。周围的同学安静地围在她身边,听她讲坐飞机、住酒店,讲习爷爷都说了些什么……慢慢地,刘芳秀的声音变大了。

从那以后,害羞的刘芳秀渐渐开朗起来,会主动和别人聊天,也会大声地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变得活泼的她还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

当全班学生在选举学校“红色历史”小讲解员和小导游时,刘芳秀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故事讲得惟妙惟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连一直带刘芳秀语文课的教师王玉宝都说,现在的刘芳秀像变了个人似的。

现在,刘芳秀不仅在当地是个“小明星”,更是将优秀的品质和传统文化深深根植在心里。对于未来,刘芳秀想要学习更多,感受更多,想要走出乡村开拓眼界,更要当一个“红色”精神的传播者,让更多人真正了解“红色”的力量。




“红孩子”爱上“红”读本

□  见习记者  高文博  记者  马绮徽 


对于列宁学校七年级学生常娜娜来说,每周星期三的语文课是她最期待的一节课。这一天会是她所在班级红色校史读本《红星照耀陕甘——南梁革命斗争史读本》的专属课程。她又可以当一回小讲解员,向同学讲述南梁的“红色”历史。这样的课程是列宁学校“红色校本课程体系”内“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项目之一。

列宁学校扎根于南梁这片革命热土之上,1934年创校,是陕甘边区第一所党领导下的学校,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为了打造学校特色品牌,走出创新的一步,2009年10月,列宁学校通过与陇东学院教育学院合作探讨,确立了“红色”教育的主题。学校构建了“红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红色经典诵读”“红歌演唱”“阳光体育”“红色剪纸”等四门校本课程。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列宁学校自主编订了三本教材,其中既包括适用于全体师生的“红色”校本教材《红星照耀陕甘——南梁革命斗争史读本》和《长使丹心贯日月——红色诗词经典读本》以及专门为低年级学生开发的“红色”校本教材《千秋星火耀童心——红色童谣读本》。

提起这三本“红色”校本教材,作为《千秋星火耀童心——红色童谣读本》主编的校长柴建平颇为自豪。据柴建平介绍,学校自2009年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着力于将“红色”教育和国家基础课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了“1+5”课程体系,即每个教学班除了国家规定的五门基础课程之外,必须选读一门“红色”经典读本,每班每周必须进行一次“红色”经典诵读阅读分享课。由老师组织阅读,学生分享阅读收获。每学期期末由各班级评选出本学期的“红色”经典诵读之星。

除了让学生主动读“红色”读本,老师们也会主动将“红色”读本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2015年9月进入列宁学校的教师张晋榕,目前主要负责该校小学部的音乐课程。“现在的音乐课,除了给学生教授一些音乐常识和技巧外,一、二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的就是一起唱‘红色’童谣。童谣里唱说的都是曾经发生在南梁的英雄事迹,唱起来又朗朗上口,所以很受学生喜爱。”除了音乐课,“红色”校史读本也开始走入了语文课、历史课和政治课。

而借助“红色”读本,学生们对于“红色”历史中的艰苦岁月有了更直观、全面的了解。学生家长刘忠霞开心地说:“孩子自从开始读‘红色’读本以后,会时不时向我分享他了解到的关于南梁的历史和红军的故事,孩子现在也越来越懂事了,我们能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变化。”



■  见证者说


王明智(华池县柔远初中校长):列宁学校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不懈奋斗,成为华池县乃至庆阳市的“窗口”学校。追溯其发展历史,作为教育人,我们再一次深信,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要有一支有思想、懂教育、肯作为的领导班子。有了这样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会带出一支研究型、奉献型、乐业型的教师队伍,代代传承,就内化为学校独有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决定的就不是一所学校的现在,而是一方教育的未来。

张文斐(华池县元城初中校长):列宁学校是华池县一所九年制学校,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近年来,其办学理念新颖,是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领头雁,尤其与北师大附中结为联谊校后,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工作踏实、上进、思维活跃;学生活泼懂礼貌、学习勤奋、视野开阔;教师教学灵活多样,学生精神饱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教师个个有项目,生生有特长,“红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建贵(华池县五蛟初中校长):列宁学校的教师团队爱教乐教、敬业奉献,坚持“以生为本”,树立了牢固的服务意识、进取意识,大家合作共事,抱团前进,努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在德育工作中,学校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从细节着手,从小事抓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董培刚(华池二中校长):列宁学校是一所有内涵、充满生命气息的学校。这所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学校,秉承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用“红色”文化管理、引领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敬业、乐业;课程建设顺应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勤奋、乐学。近年来,这所学校办学成效显著,质量稳居市县前列,办学声誉好,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


学校概况

华池县列宁学校的前身是*****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现系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甘肃省德育示范学校、庆阳市示范性初中。

办学目标:

传承南梁奋斗精神

打造红色教育品牌

校 风:

节俭  自信  友爱  创新

教 风:

严谨  务实  协作  进取

学 风:

乐学  善思  合作  竞争

校训:

博学  敬业  立德  爱国


(责任编辑:王佳宁)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