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处 > 【转发】听课如何沙里淘金

【转发】听课如何沙里淘金

2018年05月27日 10:12:06 访问量:1097
听课如何沙里淘金
徐金奎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在很多学校对教师听课有数量方面的要求,因而不少教师将听课当成一个被迫执行的任务,只是到教室里坐坐,心不在焉地听听而已。尤其是听熟悉的本校教师的课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常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好听的。其实听课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眼、耳、手、心多种器官协同工作,换言之,听课时只有注意观察与思考,才能不浪费时间,从大量貌似常规无用的细节中,沙里淘金,找到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的东西。久而久之,就能让听课成为一项乐趣、一种享受。

    作为教师,听课要明确目的,要博采众长,要择善而从,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通过分析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具体而言,不妨以下面这些环节为抓手。

    关注导入艺术

    好的课堂开头犹如高手下棋,第一着就能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一堂课中,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教案设计是否切实,师生双边活动是否真实,一般前十分钟就一目了然。去年,曾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动物的游戏之谜》一课,她以别出心裁、贴切自然的游戏方式导入,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这堂课的开场白,针对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对象、特殊的课文来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师生距离,又以有趣的游戏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并为下一步自然引出课文做好了铺垫,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关注课堂总结艺术

    课堂总结,一般占时很少,但作用很大,恰如“画龙点睛”,极需功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总结艺术,他们往往会把“结课”既看作一篇课文教学的“终”点,又看成是某种创新思维的“起”点。听课时曾遇到一位教师在执教《桥边的老人》时,总结阶段,他让学生为课文续编一个结尾,让孩子们思考老人对动物的爱,会影响这个世界并使之变化吗?学生很喜爱创意结尾这个形式,他们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迁移应用,同时也将之作为一种学习总结的有效手段。有些教师听课至结尾,记下几笔便匆匆离去,很少用心去体会执教老师进行课堂总结的用意。但是,只要我们听课时多做有心人,并花些时间去梳理体悟,“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次轮到自己上课时可能结尾就不一样了。

    关注评价语言艺术

    交流与对话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只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应该是针对具体教材与学情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即兴创作”。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思想,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舞学生创新。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平等对话,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我常常能够听到或看到一些温情脉脉的“细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行”“你看,读得多好”等等,接着这位教师会轻抚一下学生的肩,或者跟学生握一下手,甚至给学生一个拥抱。得到教师这样的呵护,学生的心态必定是自由舒展的,自信心也会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应当关注执教者的评价语言,看他们是如何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灵活采取恰当评价的。再反思自己上课时,遇到类似的情景是如何评价学生的,自己的评价能否像甘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能不能化作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细节决定成败”,有意从他人处学习并积累各类有效的评价语言,并努力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课堂氛围自然就不会那么死板。学生会因教师的赞赏受到鼓励,变得生气勃勃,师生心灵和谐交流的气氛也会由此营造出来。

    关注教材处理艺术

    任何一个教师上课,都需要认真钻研教材,许多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更是颇具匠心,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借鉴。关注执教者处理教材的细节,把他人的创意变成自己的教育财富,在教学上就能进步。我在教《项羽之死》一课时,汲取了许多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从项羽自刎的原因入手,逐步深入挖掘项羽为何不能突破自己的心理重围,最终一声巨吼,将剑刺向自己的胸口。然后,请学生寻找证据和充分讨论,学生最后明白了,项羽之死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急躁,心胸狭隘,不懂得知人善用,同时也是他自己过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才是项羽之死最让人悲痛的地方。其实,当时的项羽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和一起打拼多年的兄弟,他等于一无所有了。奋斗了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悲伤与绝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对项羽一生的评价,他最终还是一个威猛的勇士。只是他不具备帝王的气度,因此他的失败是注定的。或许自刎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加速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深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

    (作者单位: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

编辑:蒋仕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