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文 > 对‘学生欠管教吗’一文的重新思考(续1)

对‘学生欠管教吗’一文的重新思考(续1)

2011年05月08日 17:04:29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953

对‘学生欠管教吗’一文的重新思考(续1)

2010年12月18日 15:06:30 来源:新乐一中【字体:  
 
讨论•学生欠管教吗(3)
由“惩罚”教育想到赏识教育
张沱滨
青岛一中学教师认为,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读后感:赏罚皆教育:在教育现实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很多孩子缺乏做人的原则和规矩,当然,这不能只抱怨我们的孩子,因为很多家长的原则性和规矩也很弱,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同样缺乏原则和规矩,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确实缺乏‘管’与‘教’。有时候会因为‘情’而放弃了原则性,‘赏罚不明’。越是这样的时候,越不能对学生一味的‘赏识’,需要‘赏罚并进’。作为教师,我们的‘赏’与‘罚’的目的都是教育、认知、学习的过程,需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醒悟而成长和改过。‘罚’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的爱。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困难在于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师不应是一种单一的色彩,而是给学生一种‘万花筒’的感受,教师丰富的生命色彩会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
教无定法,随人、随时、随地而变!关键教师自己不要限于已有的一桶水!)
 
 
讨论•学生欠管教吗(4)
出错犯规是孩子成长的印记
卞幼平
笔者是一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也近30年。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也感到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在待人接物上,与过去的学生确有不同,但我决不认为今天的学生比过去的要顽劣和难管。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权利(原则性的错误除外)。不论是过去、现在,抑或将来,任何一个学校和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谈恋爱的学生、打架斗殴的学生,但这类学生毕竟是少数,他们不可能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左右不了一个班的集体舆论,也绝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同学的价值判断。
有些老师之所以感到如今学生难以管教,其中原因固然有孩子的懵懂、顽劣、偏执,甚至暴戾,但我们是否也该冷静地反思:孩子为啥不听话?为啥这般不懂事?我们的教育方法科学吗?教学艺术精湛吗?我们真的能让孩子视为可亲可近的朋友吗?孩子们在这个学校里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了吗?老师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吗?在你所教的课上常有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温馨感吗?多问问这些,一定能有效地改变对学生的看法。
其实,每个上过学的人都深有体会: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依恋和敬佩程度,与老师肚子里的墨水和讲课的魅力成正比,也与其品德修养、人格魅力有着极大的关系。
试想,学生来到学校,从没有体会过求知的幸福与乐趣,他的心思怎么可能不往别处使呢?他会打心眼里服膺你的教导吗?要知道,一个学生即使再不懂事、再顽皮、再喜欢捣蛋,他在有本事、有爱心、讲艺术的教师那儿也会有所收敛的。他要乱来,在班上必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以至变成众矢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难以管教,为师者倒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一味地抱怨、责怪学生,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的间接表现。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教育专家魏书生,他一直喜欢与那些原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的所谓“坏”学生打交道。魏老师把他们集中到自己班上来,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这些学生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最后还有很大的出息。他坚信: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都是一个无比宽阔的海洋,做老师的,就是要善于走进孩子的心海里。他告诉我们说,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所谓差生,要给予更多的爱。这犹如在大山里呼喊一样,你用多大力气发声,山谷的回音就会有多大。教师对孩子付出了多少关爱,孩子就会回报多少敬意。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我们给学生以粗暴,以冷眼,以歧视,以偏爱,那么,收获到的可能就是厌烦、乖张、懒惰、违逆。老师们,请多锤炼教学艺术吧,请多给孩子以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一旦我们走进了学生的心海里,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十分可爱的,都是有向善的潜能的。
(读后感:让‘出错犯规’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古圣贤同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后人对‘圣贤’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何况我们常人。关键看我们如何看待‘错误’与‘犯规’。对学生无意的错误犯规需要包容,对‘有意’的‘犯错’更需要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学生‘犯错’背后的真相。但是无论学生‘犯错’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都需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对自己身心造成的伤害,认识到‘犯错’的原因,并学习到做人做事的原则和规矩,更要让他在‘犯错’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如果学生在‘犯错’后受到严厉的惩罚,却没有积极方向的认识,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害怕‘犯错’而失去积极探索的动力,那么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犯错’后的‘惩戒’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实践‘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这也是教育大爱的表现。所以说教育的‘爱与智慧’可以融化一切异议和矛盾,同样可以挖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记得在处理一个‘犯错’学生时,他说初中的老师告诉他们‘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这位学生肯定只记住了对自己‘犯错’找理由的话,可是一定忽略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的话。所以对‘犯错’学生的‘严惩’是必要的。学校对‘犯错’行为的‘惩罚’就相当于社会对‘犯罪’行为的‘刑罚’。这也是让学生到了社会上不‘犯罪’的提前预防。如果‘惩罚’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也不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否则,如果他把‘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这句话换成了‘社会是允许人犯错的地方’,真不知到那时我们如何应对?)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