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文 > 对几种备课现象的冷思考(原创)

对几种备课现象的冷思考(原创)

2009年12月10日 23:14:58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792

 对几种备课现象的冷思考

列宁学校    张守银    电话:139****9572

     一、“流产”的集体备课

    【案例一】2006年我校推行集体备课,同段同学科教师一学期分内容备课。开始老师们挺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个人备课、几人讨论、个性修改、上课反思;到后来根本没有了讨论或讨论很少,集体备课成为一种“形式”。合作以后,大家同样的进度,上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资料,布置同样的作业,甚至上课的环节都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原来要备一本书的内容,现在自己只需要备一二单元内容,其它内容教学设计都是同组老师的,这样皆大欢喜。集体备课在我校实施一学年后就“流产”了。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懒,改变了推行集体备课的初衷。

    反思:近年来集体备课在全国各地相当流行,为什么我们学校弄成这样?难道集体备课真的不行?我想,不是这样。其实集体备课确实有很多好处,比如它可以分享智慧,可以深挖教材,可以增进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然而我校老师对集体备课的操作往往简单化、表面化了。我认为集体备课的实施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推行、每个老师都可以参与的。首先集体备课与学校当时的教研气氛、老师的已有教研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我校1980年以后出生的老师占总数的64%,连独立备课都不会,加之有些老师平时抄贯教案,搞集体备课谈何容易?再说像我们农村初中,教师紧缺,有些课还得非专业老师上,周课时多,人人都在跨科目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参与商讨。还有,教师如果没有乐于从教、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这种利用个人资源发挥集体智慧的活动真的是行有质虚。况且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一样,这种做“小手术”似的修改,难符胃口,体现不了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老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可能就有一千种上法。比如对课文导语的设计,由于阅读积累和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一定会有丰富多彩的导语。再比如,上同一首诗歌,擅长吟诵的老师,可以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交响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对语言文字非常敏感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字句来咀嚼诗歌的韵味……老师完全可以扬长避短,上出让学生如痴如醉的课来。因此模式化的集体备课有时恰恰扼杀了老师的灵性,见于此,我认为集体备课不能一哄而上,要上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更需要学校合理的组织及措施,如怎样分工、选择什么内容、选择多少、时间落实等等。

     二、喜忧参半的网上下载

    【案例二】上学期至今,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部分乡校常规教学进行督查,对全县部分乡校老师的教案进行调阅。通过下发的教育简讯看,教师的教案有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没有圈点批注,更无教学后记。我校将教育简讯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后,认为可下载,只要有批注,有教学后记就行。因此学校决定教龄满六年的教师可在网上下载教案,要将下载的教案立足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但从两次教案检查和推门听课看,其教案实用性差,出现教案与教学两张皮,更有甚者,将全期教学内容开学初一次性下载,装订成册。

     反思: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相信网上资源或者电子备课给广大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你输入关键词,你要的资料就在你的面前。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教案值得大家借鉴,有时候自己花很多时间备出一节课还不如人家一敲键盘。纯粹从时间上考虑,下载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方面思考,下载只是应付检查,自己根本不看或上课前过目一遍,那比抄写教案的效果更加差劲,也不如自己购买一本教案照用。从理论上讲,否定网上下载又不实际,因为也有人把网上资料只作参考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修改而成教案的。但从管理上看,你真的很难查出是真是假,因为网上教案实在太多了。对此,我深感忧虑:禁止网上下载,禁止用电子备课,怕人家说观念落后;允许吗又怕作假、偷懒,不能很好地用于教学,让我喜也让我优。

     三、不太科学的分层备课

    【案例三】很多学校也推行分层备课,要求:教龄三年以下的新教师必须备详案,青年骨干教师备出有自己特色的教案,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备简案。

     反思: 这样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我比较同意,而对有经验的教师做这样要求我觉得不太切合实际。大家可能有同感,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不思进取,不想学习,不会学习,更谈不上在教学中有股钻劲。但他们新理念接受得快,只要严格要求用心指导、引领,用不了几年,可以出类拔萃。而所谓的有经验教师,言外之意是指老教师,恕我直言,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积极性低落,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走不出从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教师备简案不太科学。

    四“零教案”备课的疑惑

    【案例四】《中国教育报》曾经发表了两篇关于教师是否应该写教案的讨论文章《尝试“0”教案备课》和《备课改革不等于不写教案》,当时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反响和争论。我为此举感到高兴而担心。

     反思:一向以来,很多老师备课就是大量抄袭参考教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看来抄教案只有加重教师的劳累程度,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不大。实施“零教案”对教师来说,真是一种解放和超脱。尽管决策者解释“零教案”不等于“零备课,但我还是有些疑惑,你又如何进行备课管理?而此时的备课,意义上是存在于人的意识这个层面,完全靠人的自觉程度,意识的东西又如何去衡量呢?因此不写教案不仅达不到整体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恐怕还会违背领导者减轻教师备课负担的初衷,成为某些教师不认真备课的“合理借口”,无法实现对教师教学工作环节的有效监督,甚至还会导致浮躁、攀比之风泛滥,渐渐淡化写教案的意识与责任,降低教学效果。不写教案的教学是随意和盲目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到这些也许有人会想,难道以上几种备课方式都一无是处?其实指出问题,不等于否定做法;指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研究备课管理。在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那种纯粹的抄袭教案的做法是应该摒弃的,但对于一些新的备课方式,我认为应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

作者简介

张守银,男,汉族,生于1971年1月,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数十篇论文获省市奖励,发表论文3篇,主持省级“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先后荣获市、县级优秀教师和市、县级师德标兵称号。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